刘沆
皇祐三年(1051年)三月,刘沆由尚书工部侍郎升任参知政事(副宰相)。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,副相不过备位而已。刘沆任职后,积极参与国事决策,重大问题多廷议解决,对政事有所救正。至和元年(1054年)八月,刘沆又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、集贤殿大学士。当时中书省任官多近臣举荐,刘沆向皇帝进言指出其三弊:一、近臣保荐,授非公选,多出私门,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,互以贸易,以致不能选贤任能;二、任人唯亲,造成“当入川广,乃求近地;当入近地,又求在京”,边远贫困之地无人愿去;三、奖罚升迁,“常格虽存,侥幸尤甚,以法则轻,以例则厚,执法者不能持法,多以例与之”,以致赏罚不明。刘沆恳请皇帝能革除这用人上的弊端,使真正有才德的人,能挑选到政府部门中来。仁宗接受了刘沆的奏请,诏令照此施行。

简介

皇祐三年(1051年)三月,刘沆由尚书工部侍郎升任参知政事(副宰相)。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,副相不过备位而已。刘沆任职后,积极参与国事决策,重大问题多廷议解决,对政事有所救正。至和元年(1054年)八月,刘沆又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、集贤殿大学士。当时中书省任官多近臣举荐,刘沆向皇帝进言指出其三弊:一、近臣保荐,授非公选,多出私门,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,互以贸易,以致不能选贤任能;二、任人唯亲,造成当入川广,乃求近地;当入近地,又求在京,边远贫困之地无人愿去;三、奖罚升迁,常格虽存,侥幸尤甚,以法则轻,以例则厚,执法者不能持法,多以例与之”,以致赏罚不明。刘沆恳请皇帝能革除这用人上的弊端,使真正有才德的人,能挑选到政府部门中来。仁宗接受了刘沆的奏请,诏令照此施行。

刘沆奉诏,实行三举,革除“三弊”。一、举荐贤才。他反对近臣拉关系,走后门,任用无德无才之人;而他本人则以国家利益为重,大力举荐贤才,为安邦治国尽力尽责。当时欧阳修被谗出守同州(今陕西澄城县),刘沆奏请皇帝把欧阳修留在史馆修书。过后不久,推荐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。欧阳修不负众望,与宋祁等到同心协力,终于编修成了一部高水平的《新唐书》。刘沆荐人,不为私利,完全出于公心,他引富弼共政,勉其大展经纶,富弼感激不尽。刘沆罢相后,富弼写了一封信给他,仍不忘此事:“每辱公勉以尽瘁”。弼终身感其恩德。二、强化中央集权。定御史迁次之格,“满二岁者与知州,御史范师道、赵忭,岁满求补郡,沆引格出之”。三、竭力抑制侥幸,深入观察权近的功过是非,“阴持以轩轾取事论者,以此少之”,“沆挟台谏之威。权近畏之。”

刘沆为相,敢于启用贤人,救正时弊,他的这种刚正性格,得罪了那些侥幸谋官者与既得利益者,于是群起而攻。中丞张升上书刊号17条弹劾刘沆。仁宗皇帝本性温厚,时人说他无隔夜之怨,眼看刘沆被控,便一改初衷,取消革新。刘沆孤掌难鸣,受到内外夹击,便称病求罢,坚卧月余,嘉祐元年(1056年)十二月后,以观文殿大学士、工部尚书知应天府,再后迁刑部尚书,徙陈州(今河南省淮阳)。

刘沆故事一则

真宰相刘沆

宋仁宗时)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,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;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。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。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,负责征收赋税,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,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。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。刘沆说:赋税不及时上缴,原是我家犯了法,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?就写信给程珦道歉。后来程珦辞官回到京城,刘沆接见,很有礼貌。程珦出来后,对别人说:刘沆的大量,不是他人能比得上的,是真宰相。

藏书故实

欧阳修被谗出守同州,他向皇帝建议把欧阳修留在史馆修书,极力推荐让其编纂《唐书》,并担任翰林学士。欧阳修不负众望,与宋祁等人同心协力,将《新唐书》编纂问世。嘉佑元年(1056)十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、工部尚书、知应天府,后又迁刑部尚书,徙陈州。个人藏书丰富,据《宋史·艺文志》著录有《刘沆书目》2卷,当为其家藏书目,今已佚,其藏书数量不详。

刘沆是怎么死的

刘沆在宋仁宗时期任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也就是宰相。为官期间,刘沆以长于吏事而著称。刘沆有“真宰相”之称,许多人就奇怪了,宰相就宰相吧,“真宰相”又是什么意思?难道宰相还有真假之分!

其实“真宰相”并不是一个判定词语,而是对刘沆的一种赞扬。这个名称还要源于刘沆在担任宰相期间,发生的一个故事。

刘沆担任宰相期间,有一位族人拖欠国家税负多达十万钱。对此事刘沆并不知情,但是当地的官员却因为这个人是刘沆的族人而不敢过问,使得他越来越无法无天。

后来程珦担任庐陵县县尉的时候,接过上一任的胆子,开始征收赋税。在查清账本的时候,发现刘沆的族人逃避拖欠赋税,于是按照法律将人给关进了县衙大牢。严明法律,明确告知如果不将拖欠的赋税全部缴清,那么绝对不会放人出去。

后来有知情的人,将此事告知给刘沆。刘沆听说此事后,当即严肃的说:“没有及时的缴清赋税,是我的家人犯了法。程珦做的对,县官绝不能因为我的关系,而忽视国家法律,不依法办事。”

他不仅没有责问程珦,甚至还专门写信道歉。后来程珦罢官回到京师,刘沆专门请他过来见面,对他十分礼貌。一番交谈之后,程珦出来,感叹的对人说道:“刘公伟量,非他人能及,真宰相也。”于是刘沆便有了“真宰相”的称谓。

刘沆出生在北宋至道元年,天圣八年进士及第,位列二位榜眼,皇祐三年由工部尚书升参知政事,位同副相。

参知政事虽然位同副相,也有权利决定政务。但是早些年的参知政事,不过是一个摆设,国家大事大多都取决于宰相。等到刘沆任参知政事的时候,他积极的参与进国家决策之中,改变了宰相独断的情况,使得许多政事得到纠正。

至和元年,刘沆由参知政事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也就是说除去了“副”字,成为了真正的宰相。刘沆一上任,便对当时许多并不正确的政策实行改革,上奏皇帝,请求纠正。

头一个就是在人才的选拔上,当时中书许多官员都是由近臣推荐的。刘沆认为此举十分不妥,近臣保荐,并不公正,人有私情,保举的都是由交情的人,不能选贤任能。第二就是任人唯亲,造成“当入川广,乃求近地;当入近地,又求在京”,边远贫困之地无人愿去。第三明确奖罚升迁制度,将真正有才干的人选拔到中央,而不至于养一群吃白饭的人。

刘沆的建议,很快就得到宋仁宗的采纳,政事为之一清。

仅从这三点政策,就可以知道刘沆在担任宰相的时候,是十分公正而贤明的。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太过公正,性格刚正,纠正时弊,使得他得最了一群侥幸谋官者与既得利益者。

如果是一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,但是在此前的政治中,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。当刘沆出手剥夺他们的利益之后,于是群起而攻之。

宋仁宗本人又是一个耳根子软,本性温厚之人。这样的皇帝在贤明盛世,臣子贤良之时,能成为一代明君。但是当时宋朝的确存在许多问题,所以宋仁宗的性格就显得稍微软弱了些。

因为一群大臣共同对抗刘沆,宋仁宗最后便取消了革新。最大的靠山后退,使得刘沆孤掌难鸣,在内外夹击之下,最终只能选择称病罢职。嘉祐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、工部尚书知应天府,再后迁刑部尚书,徙陈州。去世后,赠左仆射兼侍中